“我記得我還很小的時候,山下沒有那樣的集市?!?br/>
老獵戶坐在自家茅屋門口,對著女媧氏的一群人開始憶往昔。
他久居山中,很少跟人來往。就算是打到獵物下山換糧,也只是跟換糧的人簡短交流幾句什么今天天氣挺好的話題,聊完也就分開各自回家了。
以前的時候倒也不覺得有什么,但最近可能年紀大了,總喜歡找人說說話。
再加上面前的這些人,實在是讓人很有繼續說話的興致。
不管他說了什么,對面的人都是一副豎著耳朵認真聽的樣子,生怕漏過一句沒聽到。
老獵戶很少看到這么愛聽人說話的人。
山下那些部落的人就不是這樣的,他們沒有興趣聽別人說話,也很少有興趣向別人說話。
至于原因,老獵戶也不知道。
其實就是因為能量太低了,所以沒有交流的欲望。
此時的部落自由民們雖然有著自己的田地,且頭頂也沒有朝廷攤派什么苛捐雜稅,只要沒有欠奴隸主的糧食,種出來的東西就都歸自己,但農田的產量實在是太低了。
產量低倒也不是因為時下人懶惰,而是技術和工具都不到位造成的。
河流周邊的部落雖然已經正式步入農耕社會,農業對比狩獵時代種田方式進步性很大,但依然處于原始發展階段。
主食方面以粟和黍為主,這兩樣作物都比較耐旱,南北方都適合種植,但它的產量其實并不高,哪怕到了后世,和動輒畝產一千多斤的普通水稻相比,精心照料的粟畝產也不過才三五百斤而已。除此之外就是一些豆子,豆子好種,但不好吃,有些品種人吃了還不容易消化,所以無法大量種植。
農業生產方面的工具還是以石制的居多,至少寒枝在夢里還沒有見到任何人有用過一把鐵制工具。
石制工具用來挖地,既費力氣又挖不了很深,所以就注定無法深耕細作。
此時的農業雖然已經是兩河部落民最主要的經濟支柱,但同時采集漁獵占比重也很大,所以后世發現的早期農耕部落遺址里面,經常會發現除了碳化的粟黍以外,還有大量的獸骨以及野生植物遺存。
早期農民短命的原因就是干活太多又吃不飽造成的。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