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四年春,二月十四日,宜嫁聚,宜祭祀。
今日帝后大婚,東西二市紅綢滿掛,且早早的便有羽林衛前來肅清街道。
原本按照祖制,帝后大婚當日,應先行冊立奉迎之禮,由皇后著翟衣,戴鳳冠,執谷穗,于太和殿正門行冊封之禮。
但由于皇后要求以凡俗六禮遇之,又兼要陛下親迎,為此,禮部爭執半月,最后雙方各退一步,由昭王以親王身份代替陛下行親迎禮,而將最盛大莊嚴的冊封大典挪到了第二日清晨。
鑼鼓齊響,九下而止。
申時末,殘陽如血,昭王于端門出,著正一品親王禮服,頭束紫金白玉翅冠,迎著含苞未綻的桃枝,率儀仗隊繞皇城一圈,由東市尾端抵達了寧公國府正門口。
昭王翻身下馬,寧國公便迎了上去。司禮監樂侍立于兩側,反復吟詠三嘆,正是《桃夭》篇。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記住網址m.9biquge.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br/>
……
三唱畢,顧逸闌亦背著顧影闌被眾人簇擁著而來。
遠而望去,可謂是紅裳霞帔步搖冠;
迫而察之,只贊嘆鈿纓累緊佩珊珊。
顧影闌雙手執雀羽扇遮住無雙面容,在禮侍的牽引下,走近儀仗。
“皇嫂,昭得罪了。”昭王走近,一手攙其臂,另一手護住她沉重的鳳冠,助她順利登上儀仗。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