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鎮忽然覺得,吃了飯之后,他的心思慢慢鎮定下來了。心中焦慮之意,有一些舒緩。他看了胡濙一眼,心中忽然覺得,似乎胡濙的本意不在于早膳,卻是在委婉的規勸朱祁鎮。
作為皇帝,不管遇見什么事情,任何無謂的情緒都不會有任何益處,反而是有害的。
“陛下,”曹鼐出列行禮說道:“臣有罪,遇此天災,不能協調各方,共度時艱,反而出了如此紕漏,禍及百姓,臣罪該萬死?!?br/>
曹鼐此言一出,內閣其他成員,微微一頓,也紛紛起身請罪。
朱祁鎮心中明了。曹鼐這一段話,雖然像是廢話,但是卻是定調子的廢話。他定的什么調子,這一件事情是天災。
既然是天災,就不需要有人負責,即便有人負責,也是救治不利,而不是其他的。
朱祁鎮很明白。
黃河之事,固然有七分天災,但是依然有三分人禍,這三分人禍之中,朱祁鎮自己的決策失誤,占了兩分。
固然,朱祁鎮萬萬沒有想到,會出這樣的事情,如果他事先知道黃河居然真能決堤,他或許就會想辦法,力排眾議,先修了黃河在與瓦剌大戰。
可歷史哪有那么多可能性,能夠應對就不容易。
只是不管朱祁鎮本意是好是壞,從結果上來看,就是朱祁鎮壞了事。
曹鼐此言將事情釘死在天災之上,這就是朝廷處理這一件事情的口徑了,與皇帝一點關系都沒有了。
這倒不是曹鼐多愛護朱祁鎮。卻是儒家的政治原則,為尊者諱。
如果朱祁鎮承認在黃河上的決策失誤,承擔后果。結果會出現什么事情?
曹鼐是必然要罷相的。
歷史長河中,只要是皇帝認錯,背后意味著必然是腥風血雨,甚至山河變色!
不是皇帝不想認錯,這一認錯,所產生的連鎖反應,不亞于一場改革!
的確知錯能改,的確是古之賢王,但要知道,什么樣的皇帝才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