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洗完畢之后,劉辯吩咐一聲:“傳朕旨意,南方已定,明日便班師回朝?!?br/>
天空中忽然響起信鴿展翅的聲音,文鴦從信鴿的腳趾上接了,呈報給天子:“啟奏陛下,有來自金陵的飛鴿傳書?!?br/>
劉辯拆開看完之后不由得眉頭蹙起:“嘶……朕詐死的消息竟然傳到了武媚娘以及諸位顧命大臣的耳朵里,這幾天一直病的昏昏沉沉,倒是疏忽了后方?!?br/>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原來這飛鴿傳書乃是工部尚書何珅、乾陽宮頭號大太監、中常侍鄭和,以及錦衣衛統領李元芳聯名所發,在書信中說京城突然秘密傳開天子在交州駕崩的消息,傳得有鼻子有眼,言之鑿鑿,各種流言蜚語甚囂塵上,人心逐漸不安。
按照劉辯的策劃,從詐死到引誘蒙恬、王賁入圍,前后不過四五天的時間,等貴霜軍鉆進圈套后馬上將真相公之于眾。而從交州到江東最快也要十天左右的時間,在消息傳到金陵之前,天子駕崩的真相就已經揭開,所以劉辯也就沒有派人通知后方。
但出乎劉辯預料的是,就在自己詐死的這短短幾天里,還是有人把消息傳遞到了金陵,導致后方陷入了混亂。會議既然是在陸家召開,而且又有武如意參與,那就說明消息的最初來源出自陸家。
“看來武媚娘心中的野望依舊還在啊,一直企圖憑借著陸家的影響力涉政,怪不得袁天罡提醒朕說要防鹿呢!”劉辯把書信揉成一團,蹙眉沉吟。
鄭和三人傳來的書信中說目前金陵共有三種流言:一種是天子詐死,第二種就是天子真死了,但前線將領為了安定軍心,所以隱瞞不報。第三種是穆桂英企圖扶持兒子劉御上位,所以勾結前線將領秘不發喪。
“穆桂英若是對權力有**的話,她也不會跟著朕出征交州了,這段詆毀穆桂英的流言怕是出自武如意之口吧?”劉辯略作思忖,就猜到了真相。
鄭和又在書信中寫道,京城中還有根據天子駕崩衍生出來的流言:如果天子駕崩屬實,那么武德妃將會聯合六大顧命大臣扶太子劉齊登基,冊立武如意為太后,奉何太后為太皇太后。
第二種流言就是武德妃與陸家聯合其余的五大顧命大臣,準備把最后一個顧命大臣何珅給下獄,并把太子劉齊廢掉,改立武德妃的兒子渤海王劉治為帝。若何太后支持劉治登基,則封為太皇太后,若何太后不支持劉治登基,則把她軟禁于壽安殿。
“第一種傳言可能性極大,至于第二種簡直是空穴來風!”劉辯拂袖冷哼一聲,“武如意何德何能,有多大本事讓朕安排的顧命大臣聽命于她,為所欲為?”
縱然糜竺、何珅的能力稍微差了一些,但其余的劉伯溫、荀彧、狄仁杰、孟珙等人哪個不是一代英杰,智謀遠慮之輩?哪個不是由自己一手招募的,對自己的忠心絕對可以保證,豈會俯首聽令于沒有半點實權的武德妃?
“流言終究是流言,經不起任何推敲!”劉辯在宮殿中來回踱步,思忖對策。
若是按照第一種流言,陸氏在最先得到了自己駕崩的消息之后,并沒有圖謀不軌,而是召集了其余的顧命大臣齊聚,共商對策。這種處置方式劉辯還算滿意,如果自己真的駕崩了,冊立太子劉齊繼位,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這樣會確保大漢的權力平穩過渡。
“但武如意想要做太后,恐怕有效仿呂雉之嫌吧?”劉辯捻著胡須暗自思忖,“雖然陸康算得上忠誠,但私底下還是不忘壯大陸氏,企圖扶植武如意登上太后之位,不如這次便借機敲打一下陸家?!?br/>
一念及此,劉辯馬上就有了主意,吩咐文鴦道:“你去軍中尋找幾個陸氏族人,打聽清楚哪個比較貪財膽小,把他帶到朕的面前,朕有要事安排?!?br/>
一個半時辰之后,文鴦帶了一高一矮的兩個陸氏族人來到劉辯面前,這兩人分別在軍中擔任屯長與隊率,看模樣賊眉鼠眼,一副小人模樣,搭眼一瞧就知道是貪財寡義之人,以利益許諾,應該很容易收買。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