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仗劍江湖最新章節!
徐江南端著茶水沉吟自己的生平處境,殺人的事姑且可以不論,衛家敢堂而皇之的接自己進府,至少這段時間官衙是不會有些什么動靜的,這種恩怨說白了就是江湖事,生死各安天命,官衙樂見其成,除非背景大過一州節度使,不然這話捅到官府,也就是做做樣子,還得花錢請那些個官差喝酒。
不過現在西夏收權,節度使這樣的人物也越來越少,大周主弱仆強的時候,首先亂的不就是那些個節度使?自立為王,更加不用說西蜀道這里,哪怕是大周猶存的那會,西蜀道的敘州,景州,通州,哪一個不是土皇帝一樣的存在,由中原內入西蜀,扳著手指數也就三條古道,一條米倉道,一條陰平道,一條劍門道,米倉道因為翻越米倉山而得名,這就不用說了,大軍過境翻山越嶺是自己帶著人馬往火坑里跳,隨便來個千百個伏兵,說擋十萬就爬不上一個人,陰平道更是兇險基本踏上之后沒有退路,就連西蜀道的當地人都不敢走,扯著大旗耀武揚威入川蜀?跟自尋死路有什么區別?
最后也就一個劍門道,這條道路相對好走,但也是比上之前兩條,古之天險,如履平地是不可能的,曾有詩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說的哪?!說的就是這劍門蜀道。關鍵是要想得蜀川,必入劍門關,嘿,還非走不可,可這劍門關東西橫亙五百里,期間大小七十二峰連綿佇立,金陵青城山才十峰十二觀,西蜀道光一個劍門關就七十二峰,飛鳥入劍門尚且迷途,老馬入深林依舊暈頭,這是何等險峻之地?
所以當時陳錚滅了越,一鼓作氣想要拿下西蜀,這跟天方夜譚有什么區別?天下人沒人看好,都覺得是黃口小兒,大放厥詞而已,別說入蜀,只要西蜀死守,十年內不讓西夏一人入劍門那都是綽綽有余,只是可惜,也不知道這西蜀君王著了哪門子的邪氣,看著陳錚徐暄年輕君王年輕臣的,放著好好的劍門不守,硬要出來爭個天下的名頭,最后大戟士十不存一,蜀川一朝而陷,天下皆驚!
不過也有人說徐暄是瞎貓碰到死耗子,湊巧碰見個酒肉越主,和癡傻蜀王,才有今天的功績和名聲,懂的人也都懂,這些也都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窮酸人士,真有這么幸運,千百年來也就出了一個徐暄,一個陳錚,看著像是順水推舟,其中一環扣一環的火候道理卻少有人看破,不過當時破了蜀川之后,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一句話卻是讓天下人拭目以待。
準確的說,這不是一句箴言,更像是一個咒語,從有記載開始,入蜀川的大將,沒有一個是善終的。
從大秦之前的魏齊開始,到后面的大周,攻入川蜀的將領十三人,記載中死于非命的六人,暴斃六人,還有就是如今的徐暄,國賊,引咎自盡。至于那些死于非命,還是暴斃,又或者特立獨行的徐暄,都是官方體面話,誰信誰是傻子,沒有一個朝廷允許一個能攻下蜀川的將領存在,怕他們占地為王,尤其是在這個地段打過仗,對于地形了然于心,攻守互換之后,再想下蜀川,難上加難無疑于登天。
不是不想善終,而是善終不了啊!
此番下了西蜀,陳錚也是一改往日,隨便找了個沒名沒望的人去當節度使,只是權力不在,畢竟不沿舊制,就算不得西周的臣子,即使如今天下人只知西夏北齊,不曉西周,這種亂臣賊子,包藏禍心的名頭能不擔當就不擔當,不過節度使算是名存實亡,軍政也是分離,跟陳錚的手段心思吻合之極。
有利也有弊,陳錚想穩朝政,本來就是以刀兵奪天下,自然也知道刀兵的厲害,入川蜀之后,為了防止又來個蜀王,只準各州設守衛,不立兵權。這樣的舉動雖然是削弱了西蜀道的防守,卻讓西蜀道的江湖世家卻也因此喘息了一口氣,沒有節度使這樣的官在頭上懸著刀子,西蜀道天高皇帝遠,金陵想管一時半會也管不到這里來,修生養息十多年,說跟官府平起平坐不至于,好歹殺人之后,也會尋個名頭通告一下,算是放下姿態也給這些官府人一個臺階,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就過了,官官相護,沒有兵赤膊上陣跟這些江湖人拼個死我活?太說笑了,沒有官是不想著自己的,或者說沒有人是不想著自己的。
所以如果不是衛家的心思,韓家的那把刀就算是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口氣大也要本事大那才是相得益彰,口氣大本事小,那叫活的不賴煩。而徐江南可不認為自己的本事能大到蓋過一個世家。
衛月看著徐江南臉色數番變化,也不知道是自己說錯了什么又或者做錯了什么,不過之前說的是韓家,她也能想到徐江南大致是在擔心什么,一副拔刀相助的姿態笑道:“不礙事,在衛家,就算韓器也沒膽子過來?!?br/>
徐江南回過神,看著衛月那份義薄云天的樣子,溫和一笑,心里也是莫名溫意。
衛月之前在衛澈那里聽到清月鎮的事,她正巧也是在那里遇見的徐江南,雖然不知道該不該問,但是她的性子卻藏不住事,臉上寫好了我有心事這么幾個大字。
徐江南喝了口養生茶水,輕輕說道:“有事就開口,藏著掖著可不像衛家大小姐?!?br/>
衛月羞赧一笑,輕輕的問道:“清月寨上那群賊人是殺的嗎?”似乎是怕徐江南不悅,所以抿著唇,一字一字的吐出來,相信只要徐江南一皺眉,衛大小姐肯定就閉口不言。
徐江南看著衛月那副小心樣子,也是忍俊不禁,笑道:“怎么了?為什么這么問?”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