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諾娜是西班牙殖民地上一座常住居民不足3萬人的農業鎮,城鎮依山傍水,兩側都是適宜耕作的小平原。這樣的地勢令其成為聯通殖民地東西兩地的幾處咽喉要道之一,戰略意義重大。因此在發動叛亂的第一時間,弗朗哥便派兵控制住這里。
地勢上布諾娜易守難攻,城鎮南面的胡桃河寬近150米,河道中心最深處達12米,流向由東向西,水流湍急不宜強渡,而城鎮南面的大山是一座陡峭的孤峰,連猴子都爬不上去。這樣的地形如果只以地面部隊發動進攻,士兵將不得不硬著頭皮從開闊地沖鋒。
此時國民軍部署在這里的是一支5500人的摩托化步兵旅,重武器方面沒有裝甲機兵和大口徑重炮,只有一些75以下口徑的牽引炮。但城鎮東面25公里處有一個機場,那里駐扎著一個德國bf109中隊,對方接到通知后,可以在5分鐘內抵到現場,蘇聯援助i-15和i-16均不是這些“納粹飛鷹”的對手。
“如果從這個位置發動沖鋒,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火力支援,而且最好能掌握制空權,讓空中炮艇可以抵近到敵人頭頂上射擊,不然我們根本沖不上去。”
布諾娜西面平原的一處灌木叢里,雷澤諾夫正和一名西班牙軍官在觀察敵軍的布防情況。整個布諾娜西面約2.5公里的防線上,國民軍一方共修建了20個看上去十分堅固的水泥碉堡,各碉堡之間以戰壕相連,上面覆蓋有偽裝網,雷澤諾夫用望遠鏡看去,只能看到一些晃動的人影。
“可是上校,我們只有1個山炮營,武裝炮艇也只有兩艘,沒有護航的戰斗機。她們很容易就會被那些德國飛機擊毀?!?br/>
“所以說我特么從一開始就反對這個傻x一樣的作戰計劃!”
共和軍方面這次為奪回布諾娜,一共派遣了2個“純步兵師”、1個山炮營、兩艘武裝炮艇和雷澤諾夫的裝甲分隊,雙方兵力對比4:1,火炮數量基本持平。這仗乍一看似乎很有搞頭,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首先,不足3公里的戰場寬度就嚴重限制了一次進攻所能投入的兵力總數,而叛軍那些堅固的碉堡根本不是47手提炮和75山炮所能摧毀的。不先拔掉這些火力點,正面沖鋒跟送死沒有任何區別!
其次、雙方的兵員素質相差也很大,共和軍一方的兩個師幾乎都是新兵蛋子,連中下層軍官都不能保證全是老兵。反觀國民軍的這個旅,前身是由西班牙“非洲軍團”的一個步兵團擴編而來。這個殖民地軍團的訓練完整、裝備齊全,是西班牙在戰前最能打的一支部隊。戰斗力可想而知!
觀察了半天,雷澤諾夫對這個“鐵桶陣”感到一陣深深的無力,但苦于軍令如山,這一仗他不想打也得硬著頭皮去打!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德拉戈維奇的戰術是要玩一次“大手筆”,好向斯大林證明自己的本事。而共和政府為了爭取蘇聯的支持,竟然在向殖民地下達命令。將平叛部隊的指揮權完全交給蘇軍顧問團,德拉戈維奇頓時成了這60萬部隊的最高指揮。
“喵了個咪的!不行就拖一拖,等兩翼的友軍打過去再動手應該能順利一些?!?br/>
帶著這樣的想法,雷澤諾夫回到指揮所,但剛一進門就看到一個令他無比厭惡的家伙坐在那里,而他最欣賞的部下克麗斯嘉正一臉不情愿的給那孫子倒茶。對方一見雷澤諾夫回來了,頓時掛著虛偽的笑容迎了上來。
“哈哈!我聽說維克多你親自去前線偵查敵情了,情況如何?什么時候可以發動進攻?”
“情況很不容樂觀。敵軍的正面防線布置的跟鐵桶一樣,正面突破幾乎沒有可能。我的建議是等兩翼的友軍突破后,再合圍拿下這里?!?br/>
雖然心里感到一萬個不爽,但雷澤諾夫還是公事公辦的將情況復述了一遍,德拉戈維奇聽完好晃著一根手指搖搖頭。
“雷澤諾夫上校,布諾娜必須盡快拿下來,這里將是整場戰役最先打響的地方。你們不動,其他部隊也將沒法開始進攻。雷澤諾夫同志,我希望你能明白,在一個紅軍戰士的字典里。應該是沒有‘怯懦’這個詞的!”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