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農村,不在小區,也不知道什么情況,完結。
番外:
手機摔了一下,手機屏碎了,但疑惑的是,手機的鋼化膜沒有一點事情。手機的外殼也沒有什么事情,單單就碎了一個屏幕。
有點奇怪,說不定是老天爺讓我換手機來著。
我們在平常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讓人難以琢磨的事情。有一些人把這些發生在眼前的事情分成兩類,即一類是可以避免的,一類是不可以避免的。
如果屬于可以避免的哪一類事情突然發生了,他們不會去想為什么會發生過,而是認為這是當事人出現問題的緣故,所以才讓這件事發生了。而證據就是這件事已經發生了。
他們并不會認為這其中有什么蹊蹺,只會把這件事的責任歸咎于某一個當事人然后大肆嘩眾取寵。然后他們從當事人承擔事情這個結果來這個社會認同他們的觀點的證據,繼續展示自己的優越感。至于當事人到底是什么情況,跟這些人完全沒關系,當事人會怎么樣,跟這些人也沒有關系。他們獲得關注就滿足了。
事實上,當事人在發生一件事情時,有存在兩種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一種是當事人已經將能阻止這件不好的事情發生的行為已經都做了,但還是發生了這種行為;或者是當事人的所作出的行為很有可能導致這件事發生才發生的。當然,對應的情況包括當事人已經將能促成這件事發生的事情都作了但是這件事情還是沒有發生;當事人作出的行為希望這個事情發生然后這個事情也發生了。
說實話,要區分這些要素是相當困難的,因為他們的表現形式太像了。起因和結果可能完全一樣,唯一不同的只有當時人的做法和當時人的行為,但這些他人都是無法觀察到的,尤其是想法,當時的主管意見,根本無法觀測。
只要那些好事者說出的話具有一定的道理,不論事實到底如何,那么這件事接下來的走向就全看他們。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我是這樣認為的。
一件事是否會發生取決于他的可能性。和薛定諤的貓一樣,在具體結果未發生前,他同時具備兩種可能性。我們的所做作為只能事情的走向引導向其中一個可能。
基于這一點,我們為某件事情買單的時候,參考我們在這件事情的參與度就好了。如果我們的所作所為確實在很大的程度上將事情的走向引向了這個事情的結果,那么不論究竟如何,不論好壞如何,買單就夠了。
【本章閱讀完畢,更多請搜索讀書族小說網;https://kpc.lantingge.com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